金秋时节,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,在这丰收景象的背后,有一抹税务“蓝”正默默涌动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隐形翅膀”,托举着银川农业产业腾飞起舞,在塞上江南绘就出一幅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的崭新篇章。
政策精准滴灌,助力现代农业“加速跑”
在灵武市白土岗乡,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的养殖园区内,工人们正有序操作着自动化挤奶设备。作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,该公司近三年累计享受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优惠近800万元。
“税务部门不仅帮助我们规范了自产和收购农产品发票管理,还定期上门开展政策辅导,指导我们用好农产品深加工税收政策,让我们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。”公司财务负责人马佳慧表示。
银川市税务部门持续加强政策适用管理,为农业产业提供全产业链的税收支持,详细梳理《涉农税收优惠清单》,针对农业企业特点量身定制政策套餐;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定期走访,"一企一策"破解涉税疑难问题。从饲草种植、奶牛养殖,到乳制品加工、销售配送,每个环节都有税收政策保驾护航,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“税动能”。
信用变现赋能,破解融资难题“蓄活水”
走进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,一排排正在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映入眼帘。该公司依托“企业+农户+基地”的发展模式,创新构建“草-畜-稻”绿色生态循环,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近3000万元,带动周边农户3000多户,每年创收7000多万元。
企业法人汪威感慨道:“连续六年保持纳税信用A级,让我们在贷款融资、项目申报等方面享受到了诸多便利。这也让我们能更加专注于关键技术的研发,形成了‘纳税信用——政策红利——科技创新’的良性循环。”
近年来,银川市税务部门扎实推进纳税信用体系建设,通过搭建“税银企”三方合作平台,实现纳税信用与金融信贷的有效衔接,多家诚信纳税农业企业获得信用贷款支持,有效解决了融资难题,纳税信用转化为看得见的“真金白银”,切实成为企业发展的“通行证”。
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“一池春水”
随着“一圈两区三带多景”文旅发展新格局的深入推进,传统农业正在焕发出新生机、新活力。银川市税务部门主动对接农家乐、观光农业等文旅新业态,积极推动“农业+文化+旅游”深度融合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。
“目前,我们村已发展成为西部最大的韭菜种植生产基地,种植面积达1.58万亩,年产量3.24万吨,实现总产值1.68亿元,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3.65万元。”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健礼介绍道。如今,郝家桥镇“尚品上滩”韭菜基地已连续举办三届文化旅游节,带动农产品消费超100万元,签约订单9亿元。
“直接用于采摘、种植、养殖、饲养的生产用地,按照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。”灵武市税务局“文旅税收服务专班”的业务骨干正在为经营户讲解旅游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。
“税务干部不仅为我们普及政策知识,还手把手教村民们在手机上开具数电发票,让我们对发展乡村旅游非常有信心!”农户张红玲说道。
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,从生产种植到文旅融合,税收服务的触角已延伸至农业全产业链条。在税收的滋养下,这片热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,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步履铿锵、一路芬芳。(郭沛欣)